经济研究所举行“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与实践”系列讲座第七讲

2021-06-23

  2021年6月15日,孙冶方大讲堂第四讲暨“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与实践”系列讲座第七讲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良乡校区)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朱玲研究员作题为“改革开放与消除贫困”的讲座。

学部委员朱玲研究员作专题讲座

  朱玲研究员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间,中国已基本消除饥饿,共有7亿多乡村人口摆脱了贫穷。特别是2012年以来精准扶贫战略的推行,使得贫困人口参与经济发展和分享增长收益的机会大为增加。2012至2018年,贫困人口规模每年减少1000万人以上。这主要归因于:第一,农民渐次赢得了在计划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丧失的经济自由;第二,高层决策群体回应公众诉求,引领人民转向市场经济,实现了高速经济增长;第三,政府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投资,并将社会保障制度推广到全国城乡;第四,全社会动员,针对受限于不利区位和能力薄弱的群体,持续采取综合性扶贫措施。

  1982-1986年间,立足于扎实的调查研究和广泛的政治协商基础之上的5个中央一号文件,既肯定了农民在农地经营制度中的伟大创举,又及时回应了随之而来的社会经济形势变化。1986-1992年间,不同地区由于发展条件不同,减贫的路径也各具特色,扶贫战略充分显示了增长激励和效率导向的特征。初始的全国性扶贫行动主要由政府动员,通过行政系统自上而下组织实施,这是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又一个特征。1993年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一方面强化了对非公有制经济增长的政策激励,从而为此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添加了“增量改革”的特征;另一方面,为农村劳动力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薄弱之处突破区域性流动的限制,开辟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2003年以来,在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公共服务和缓解贫困方面,中国实际取得的成就超越了预期。中央和省级政府向重点贫困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明显增强,扶贫政策的综合性进一步提高。政策目标从解决温饱问题(主要是消除收入贫穷),拓展到缓解多维度的贫困。相应地,扶贫政策的瞄准对象,从贫困县下沉到乡镇、村庄和农户。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的精准扶贫方略,更是全方位地朝着减少贫穷和缩小收入差距的方向加力。

  朱玲研究员强调,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表明中国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但是还要继续向上攀登。由于一些脱贫人口还具有脆弱性,存在返贫的可能,因此,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仍需要“扶上马送一程”,并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场学生们纷纷表示,讲座使他们对中国改革开放和减贫举世瞩目的成就有了更深刻理解,朱玲研究员所讲的“只要经济学家的心和这片大地、广大人民群众在一起,就永远有用武之地”更加坚定了他们学术为民、知识报国的决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全体师生和其他院系慕名而来的学生到场聆听讲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全体职工在孙冶方报告厅收看了视频直播。

  (经济所人事处供稿)

  (编辑、审校:张佶烨)


阅读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