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与实践系列讲座”第六讲举行

2021-06-19

  2021年6月10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与实践系列讲座”第六讲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孙冶方报告厅举行。《中国经济史研究》主编魏众研究员进行了题为“从互助合作到家庭承包制改革”的主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胡乐明主持会议。

胡乐明副所长主持会议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魏众研究员以经济思想与实践的结合的风格,从互助合作运动开展的视角出发,着重梳理上世纪60年代责任田与70年代末80年代初安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展现中国共产党对农村社会变革的探索。

魏众研究员作专题讲座

  魏众研究员首先向大家介绍了革命战争时期我国的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情况、历史思想源流以及主要代表人物,并以“如何发挥农民生产积极性”这一问题为核心,向听众概括地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进程,作为上世纪60年代安徽责任田实践的背景基础。

  随后,魏众研究员对六十年代安徽责任田实践的启动和试点、一波三折的实践过程以及安徽责任田实践的历史意义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与总结,并基于史料的梳理,向听众展现了安徽责任田实践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影响的历史脉络。魏众研究员通过细致入微的讲解,向听众展示出当年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不断突破困难、迈向未来的历史画卷,再次让我们从鲜活的历史中感受到当年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的伟大历史意义。同时,这一历程再一次反映了我党群众路线的胜利。“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几次包产到户的尝试及其最终的成功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主任高超群研究员对报告进行了点评。高超群认为,报告完整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就农业发展问题的长期的、决策过程,对研究中国的决策过程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案例;报告也说明包产到户,这个政策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是长期探索博弈的过程。

  本次讲座反响热烈。听众们认为,通过本次讲座,一方面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了我国重大历史转折点的政策形成过程的曲折与艰辛,同时由于加深了对党的农村工作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当前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意义与重大时代挑战。讲座对相关领域的现实研究亦有很大的启发性。大家纷纷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就当时我党如何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与苏联不同的社会主义道路、如何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上进行深入探索、以及一桩桩鲜活有趣的历史公案的出处等问题与魏众研究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求证,收获颇丰。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全体职工参加了本次讲座。

  (经济所人事处供稿)

  (编辑、审校:张佶烨)


阅读1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