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发展远景,在国内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经过多年的发展,现阶段,部分城市已经在技术上走到了国际前沿,但是由于当时的局限性,各地智慧城市建设也逐渐进入瓶颈,各部门、各系统之间信息不互通、数据不共享,形成一个个数据孤岛,既降低了数据资源的利用率,又因重复建设而造成浪费,极大地增加了各地政府的财政负担,使得智慧城市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解决智慧城市面临的瓶颈,探索城市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方式,使城市真正具备感知和思考的能力是各地政府以及企业面临的问题。随着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构建一个“万物互联”的智慧城市系统,让城市大脑真正具备感知与思考的能力,成为当下备受推崇的解决方案。智慧城市代码标识体系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的,是解决城市之间、城市内部各部门和各行业之间的数据互通问题,促进空间信息数据共享共建、消除部门信息壁垒、强化政府职能的途径之一。
打破壁垒,实现信息共享
据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贺可嘉介绍,智慧城市代码标识体系是由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联合中关村工信二维码技术研究院与全球城市智慧工程技术研究(北京)中心等单位,组织相关专家共同设计研发的一套代码标识体系。这套体系制定了城市对象的标识机制及数据互联共享机制。从最基础层面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信息孤岛和安全共享问题。智慧城市代码标识体系的底层基于区块链技术,是由中国自主研发、自主分配和管理,具有统一分配规则、分布式存储解析、代码不可篡改的特性的一种标识系统。但是代码标识体系又不等同于区块链,两者之间联系紧密却又相互区别。
首先,区块链技术在于用去中心化分布式数据库的方式保障信息的“可追溯”、“不可篡改”,是基于上链之前的信息数据真实可靠的假设前提的,如果上链之前的信息是假的,是伪造的,那区块链技术无疑是给虚假信息做了背书。智慧城市代码标识体系为了避免这一问题,使政府职能部门做代码标识发行管理的主体,以此保障城市代码标识对象的真实性。其次,从全球城市代码标识体系的构建来说,各个城市代码发行管理平台搭建也借鉴了区块链分布式部署、分布式存储的要义,各地管理各地的城市物件对象的标识,总平台只保留为各分平台所分配的代码节点路由的功能。再次,在城市内部数据管理方面,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中消除信息孤岛、打破信息壁垒的方案基本都是建立一个更大的数据库,把各个部门、系统的数据进行备份式集中。但在现实工作中,各部门之间协调信息具有难度,而且这种方案从技术层面来说数据是可以共享但不安全,因此代码标识体系建设是现阶段实现信息共享的有效手段之一。贺可嘉认为,从广义上说,城市治理与管理应该是一个社会学的话题,因此智慧城市建设也要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再结合法制学、制度学的理念,才能取得社会发展的认可。城市代码标识体系是建立对各种标识对象的数字身份证,是数据索引,城市中各职能部门的数据所有权没有改变,而且用数据标识来调用相关数据的模式也保障了数据的安全性,同时数据调用和使用的记录也会很清晰的保留下来。
此外,值得强调是代码标识体系的核心完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的法律规范以及指引精神设计开发。该代码体系也是我国唯一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欧洲标准委员会(CEN)、国际自动识别与移动技术协会(AIM)三大国际组织共同批准授权且通过其国际认证的标识系统。
一码通联,夯实智慧城市基础
城市代码标识体系是基于中国首个全球顶级节点代码MA而研究设计,对城市及城市管理对象分配全球唯一数字标识的管理体系,可以理解成是智慧城市最底层的基础设施建设系统。通过统一的标识系统,为城市数据的采集、传输,甚至是万物互联或一码通联提供保障。简单的说,智慧城市代码标识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发码平台给城市中的每一个要素,包括人、物品、事件都分配一个地址,让所有要素都可以进行贯穿时空的无限联通,所有的信息化平台都能接入这些统一标准的信息内容。贺可嘉表示,智慧城市代码标识体系将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跨区域、跨部门、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安全共享,可以说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最底层的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智慧城市代码标识体系的建设就好比是传统建筑工程中的土地整理工作,在此基础上所发生的硬件物理空间建设就是盖楼装修,信息化软件平台建设就是提供物业服务,如果没有土地整理的过程,任何所谓现阶段的智慧城市在底层基础便“不够智慧”,再美丽的规划也都只能是社会科学的愿景。此外,智慧城市代码标识体系的运行模式是无歧视的给任何一个城市组成要素分配独一无二的标识地址,在理论上可以跟所有现存或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成果进行适配,并解决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数据不能联通、新型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以及解决数据共享与数据安全相互矛盾等问题。贺可嘉还补充道,城市代码标识体系与近年来十分火热的CIM(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城市信息模型)也是可以适配融合的,CIM是以城市信息数据为基础,建立起三维城市空间模型和城市信息的有机综合体,是由大场景的GIS(地理信息系统)数据+BIM(建筑信息模型)数据构成,属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数据,是为现实城市构建的数字孪生模型,而城市代码标识则是为城市信息模型提供数据索引。两者在解决信息互联互通方面是有一致性的,都需要建立一个内部可以交互操作的支持环境,包括信息交换平台和数据交换标准,从而支持系统运维的全过程。
试点先行,形成示范效果
智慧城市代码体系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代码分配和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和运营、应用对接和示范推广、运营服务和生态建设等工作,具体可划分为管理体系、平台功能体系、应用体系和服务体系四个子系统的构建。其中,管理体系主要用于规范体系建设与运营相关的管理要求,包括注册规范、解析备案规范、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等;平台功能体系主要围绕全国城市代码发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以及代码注册分配、代码解析、解析备案、业务管理、数据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模块;应用体系主要是提供城市代码如何与各类应用系统对接,例如各部门服务平台以及各企业开发的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应用系统;服务体系主要包括服务体系建设、宣传推广、培训、咨询、检测评价、生态建设等内容。因此,城市代码标识体系的建设不仅是技术与应用场景的融合适用,也要在管理制度、法规建设、人才培养、产业合作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发展,通过试点进行经验的总结、完善、示范以及推广是十分理想的途径。
据贺可嘉介绍,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国家城市发展战略,以及信息化产业与数字经济也是河北省的重要发展方向的考虑,2019年11月份,智慧城市代码标识体系在河北省发布,并同时启动各城市代码申领工作。城市代码标识体系一经发布,受到了河北省委省政府、定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给予了指导与鼓励,而且全国第一批省管市范围的申报资料中,定州市资料完整规范、经济良好、人口适度、政策开放、智慧城市全面建设工作已经展开,非常适合开展试点工作。据定州市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试点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相信不久便可以全面展开。
地址链接:中国建设新闻网
http://www.chinajsb.cn/html/202006/29/11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