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联合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等单位共建“智慧城市代码标识体系应用制度建设与研究”课题组

2020-06-09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网络强国的发展远景,要求围绕人民的教育、社保、优质就业、精准扶贫、健康管理和社会治理开展工作,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明确了新的发展路径。诸多城市正在进行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实施,部分城市已经在技术上走到了国际前沿。但在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尚存在重要问题急需解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数据不能联通的问题。多数智慧城市建设都倾向于硬件设施物理空间的联通建设,缺乏软件平台应用空间的联通建设。很多城市大建数据中心,虽然解决了数据库内部的存储问题,但并没有解决数据之间的互通共享问题。没有数据联系,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就有了物理局限性,不能实现“万物互联”,更谈不上未来智慧城市大脑系统所需要的“一码通联”。

2、新型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的问题。由于顶层规划缺乏前瞻性,导致城市数据共享只停留在各委办局自身业务相关的独立信息化平台中。当遇到信息共享壁垒后,解决手段简单粗爆,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尤其是在升级建设智慧城市的管理系统时,不是考虑如何把原有的系统互联起来,而是粗暴的将原先的系统推倒,重新构建更大、更复杂的物理空间。单独追求物理硬件的升级与空间扩大,而不考虑通过底层技术加以联通。

3、数据共享与数据安全的矛盾问题。由于规划智慧城市的管理系统时未充分考虑更底层的互联机制,因此智慧城市信息化数据平台在工作过程中,就出现了只要共享数据就无法保证数据安全,而建立安全环境就无法共享数据信息的问题等等。

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因未建立城市统一代码体系和标准化数据格式,没有从底层构建起智慧城市“万物互联”的数字身份证系统,造成各城市之间、城市各部门之间、各产业系统之间编码不统一、数据不互通。阻碍了各业务系统之间顺畅的数据共享,形成了各类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既降低了资源利用率,又必然形成信息化平台与数据空间重复建设,严重影响了智慧城市在城市治理过程中的质量和效果。

为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城市之间、城市内部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数据互通,消除部门信息壁垒,促进空间信息数据高效安全的共享共建,通过推动“智慧城市城市代码标识体系”为我国城市现代化治理、智慧城市建设打开全新局面。从而在全球城市展开应用,通过向海外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执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国政法大学制度学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共同邀请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联盟、民盟中央科技委、农工民主党北京市经济委、欧亚经济合作组织、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关村工信二维码技术研究院(ZIIOT)、常山北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球城市智慧工程技术研究(北京)中心、亚洲互联科技集团等单位共同联合组建设立“国家智慧城市代码标识体系应用制度建设与研究”课题组。由中国政法大学制度学研究中心牵头完成重点课题立项工作,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等其它合作单位共同支持共建此项目课题。以此为基础,对智慧城市代码标识体系在国家层面的制度建设工作进行深度研究。

同时中国政法大学制度学研究中心将与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等单位以中国政法大学院系资源作为培训载体,合作开展“智慧城市代码标识体系”人才培养方面的相关工作。培训所涉范围包括研修班课程以及公职人员相关培训课程等学习计划。将为国家在智慧城市代码标识体系人才建设方面打造基础。

                   

信息来源:亚洲互联科技公众号


阅读6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