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保定、崇明岛,这些中国城市如何低碳发展

2021-06-07


为加快我国城市低碳发展转型和落实碳减排的国际承诺,在“累积—推广—全面铺开”的战略部署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启了低碳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通过试点示范带动,逐步累积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经验,先期较有示范引领意义的城市有贵阳、保定和上海。

(一)以低碳社区建设为示范的贵阳“G模式”

贵阳位列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批确定的“五省八市”低碳试点名单中。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贵阳受经济水平、低碳技术和地理条件等的限制,无法大量投入资金并使用先进的低碳技术进行低碳试点。因此,2010年,贵阳提出了“既要赶,又要转”的战略目标,努力探索“在保护中发展”的低碳城市建设路径。通过五年的低碳试点实践探索,贵阳以“顺时、因地、简约”为原则,先后实施了“乌当碧水人家”“温泉新城”等一批市级低碳社区试点,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G模式”低碳社区建设之路。“G模式”不仅运用了成熟的低碳技术和产品,还强调了对市民低碳理念、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的培养与加强。

例如,贵阳组织了“低碳日”“地球一小时”“垃圾换水”等形式多样的环保公益活动,鼓励市民践行低碳环保型生活方式。“习俗减排”是“G模式”首提的概念,旨在使每个人关注自身的碳排放以提高节能意识,这与其他地区建设低碳示范点的做法显著不同。

贵阳在低碳社区示范点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构建了社区低碳指标统计办法和低碳社区评价指标体系,为低碳社区的建设和改造提供了可量化的评价标准,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可用于指导和评价低碳社区建设和发展水平的新路径,在工业、交通、能源等一些重点领域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以新能源产业为主导的保定低碳发展模式

保定曾经是全国污染程度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在2013年上半年中国十大污染城市排行榜中位列第五。为此,保定正式出台了城市低碳发展整体规划,以新能源领域为突破口,利用高新区内产业集群的优势,系统推进“中国电谷”“太阳能之城”建设。“中国电谷”成为国家认可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平台,同时以推广建筑节能、生活节能等倾力打造低碳社区,积极引导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低碳化转变,在减少传统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独树一帜,成为具有示范作用的“太阳能之城”。除此之外,保定还通过政府引导、政府组织与政府推动,将以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在整座城市中大规模推广应用,以发展低碳经济。

中心城市则探索用新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用绿色发展取代黑色发展的新道路,建成宜居和谐、人民富裕、文化发达、环境优美的国际化都市,从而成为我国综合利用太阳能的示范性城市。保定这一建立在开发和利用基础之上的、以新能源产业发展为主导的低碳发展模式备受关注,促使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城市碳排放领域。目前,在世界自然基金会首批启动的“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中,保定成为除上海之外唯一入选的城市。在首批“五省八市”低碳试点建设工作中保定是唯一的地级市,同时还是中国科协确定的全国地级市中首个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市。值得一提的是,保定还先后被授予“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太阳能综合应用科技示范城市”等称号。

(三)生态优势向低碳发展优势转化的上海崇明生态岛建设模式

上海崇明岛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岛屿独特的生态环境。2010年,上海将崇明岛发展目标定位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籍此,崇明以“生态引领、创新发展”为发展主线,定位于现代化生态岛目标,经过多年的探索,崇明生态岛建设初具成效,生态立岛理念被大众认可,生态发展状况不断改善。近年来,基于“生态+”战略,崇明岛保持厚植生态优势,打造世界级生态岛,积极探索生态优势向低碳发展优势转化的路径和模式。通过大力发展以生态休闲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提高生态旅游产品供给质量,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关联产业深度融合,成为长三角地区生态旅游示范引领区。崇明生态岛倡导人地和谐的低碳消费方式,通过倡导步行、骑自行车、乘坐燃料电池公交车等方式来实现居民低碳生活体验。上海将崇明岛的东滩生态城项目打造为碳中和区域,并建立我国第一个氢能电网。上海崇明生态岛通过上述路径创新,将保护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社会低碳发展完美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的低碳发展转型。

在核心价值理念上,崇明生态岛建设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绿色经济理念高度契合。其建设经验表明,崇明生态岛建设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依次经历了世界级生态岛愿景共识目标的形成资源、环境、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摸底设定愿景共识目标的各子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实施方案及建立保障体系监测与评估建设成效[25]等阶段,形成了崇明生态旅游岛建设的循环模式(见图3)。


图3 崇明生态旅游岛建设的循环模式

崇明生态岛相继形成了绿色有机、环保、生态服务等生态化产业体系和以生态高效农业与轻型服务业为主要支撑的低碳产业格局,建成了绿色建筑体系和依托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低碳交通设施体系,生成了以林地和滩涂湿地为主的自然碳汇系统,打造了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理念的低碳人居环境。面对低碳与产城融合发展的趋势,未来的崇明生态岛建设发展模式将在积极整合区域功能和实现城乡耦合一体化中完成“高端跨越”。

综上,国内典型城市低碳发展模式依托区域特色和资源优势的特点非常明显,发展模式各有千秋,但差异性中也蕴含着共性,试点城市的探索为我国其他城市的低碳发展转型提供了借鉴。之所以只选择这三个代表性城市,是缘于我国低碳城市试点分三批次于2010年、2012年和2017年进行,2017年距离现在间隔时间较短,故本文只选取第一批试点中的贵阳和保定以及第二批试点中的上海作为代表,将其低碳发展转型模式及合规低碳特征要素进行总结(见表2)。


表2 国内典型城市的低碳发展转型模式及合规低碳特征要素

典型城市低碳发展转型启示与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转型路径优化对策

(一)国内外城市低碳发展转型的启示

1.将低碳发展理念融入科学城镇化规划

基于典型城市低碳发展均采取规划设计与低碳理念相结合的模式,在新一轮城镇化低碳发展转型进程中,我国必须坚持低碳理念的强化及其与城镇规划的有机结合,坚持规划先行,做好科学设计,审慎合理、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低碳发展转型。

具体而言,通过中央政府的顶层设计,可以解决地方政府所面临的城市低碳发展的政治意愿强烈却找寻不到低碳发展路径的现实困境,还可以解决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高碳刚需。顶层设计中应以低碳为发展理念,确立以人为本这一核心,以低碳型城镇为发展方向与模式,按照控总量、调存量、优结构、提效率的原则,推进集约节约用地,同时向低碳能源、技术和社会消费的城市发展模式转型。

地方政府在制定低碳城市发展规划时,需要充分考虑资源供给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保城镇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态相互协调,形成合理的低碳城镇格局;需要兼顾中央与地方、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逐步建立利益协调和生态补偿机制,既为政府决策和执行提供框架性要求,也起到严格控制城市内部的能源资源消耗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碳排放量的作用,从而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高质量低碳型城市建设模式。

2.激发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对城镇化低碳发展转型路径的推力

典型城市的经验表明,地方政府在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地方政府既是推动城镇化低碳发展转型的引导者和主导者,又是监督者与维护者,角色的多重性决定了其职责和行为的重要性,这使得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与行使直接影响着企业和居民的行动决策。

因此,需要强化制度创新对地方政府转变相关职能的激励效应,将共同的低碳伦理价值观融入跨区域合作中以实现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转型。特别是在发展城市的低碳交通体系方面,地方政府应优先选用新能源技术的车辆,建设符合实际的、合理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尽最大可能以步行、公共交通代替小汽车出行;减少城市碳排放量还需要注重将低碳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和社会公众低碳自觉相结合,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度。

3.以低碳发展转型共识促转型战略思维的形成

典型城市城镇化低碳发展转型的战略前瞻性思维无疑是其成功转型的关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能源、土地和水等基础性资源供给的瓶颈制约和环境承载力不足的约束越来越明显,这种高城镇化率和高环境资源危机并存的阶段性特征,使推动城镇化低碳发展转型成为我国对国际减排压力的积极回应,也是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对此,需要在全社会凝聚低碳发展转型共识,以战略思维引导新型城镇化以最大限度地维系人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方式来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以及空间地域结构的改善和转型,力求实现人、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4.基于阶段性要求和区域差异分类施策

基于典型城市在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转型不同阶段上居民个人、政府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及目标演化的阶段性特征事实,再根据各地区的不同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逐步缩小不同地区低碳发展转型的差距,从而迈向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转型的高质量阶段。与此同时,对居民消费方式和行为选择形成内在约束。

为此,一方面,政府应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手段带动企业在碳减排技术研发方面加大投入,促使企业从高碳化生产方式向低碳化生产方式转变,扩大低碳、价廉、质优产品的有效供给,从供给侧引导居民进行消费结构调整和消费方式转变;另一方面,刺激居民低碳消费需求,培育绿色低碳消费新的增长点,并从需求侧对企业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研发形成正向反馈。

(二)国内城市低碳发展转型的三方主体参与路径优化对策

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转型是一个由多方主体广泛参与、共同推动和利益反复博弈的极其复杂的过程。因而,推动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转型需要在政府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下,以效率为导向,通过政策支持和结构调整重塑城镇化低碳发展的微观基础,充分调动企业和城镇居民等主体参与城镇化低碳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见图4)。以政府为主导形成低碳生产和消费格局,才能转变碳排放的负外部性效应,形成一个良好的城镇化低碳发展局面。


图4 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转型的三方参与路径

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够直接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同时又会通过上下游产业的激励带动作用间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首先,地方政府要提供激励导向型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以降低企业低碳技术研发收益的不确定性风险,激发企业创新低碳技术及生产低碳产品的积极性;地方政府还要积极引导、鼓励企业研发低碳技术,针对低碳技术创新的不同环节实行差异化的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激励型财税政策;鼓励企业加强对低碳技术研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并进一步加大低碳技术研发投入力度,提高低碳技术创新能力。

其次,企业要以创造市场低碳消费需求为导向,围绕低碳市场领域,选择节能型产品进行生产,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从而在满足居民低碳消费需求的同时,间接起到引导居民消费结构调整的作用。最后,城镇居民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政府也需要对城镇居民自发的低碳生活方式给予激励,以促进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提高居民低碳认知,促使社会公众自觉践行节俭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和环保消费。

总之,应通过树立低碳化价值观念、推行低碳化生产方式、构建低碳化交通体系、完善低碳化城市治理等措施,以低碳发展规划为引领,以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制度设计、社会参与为支撑的低碳

数据来源:蒋长流,江成涛,杨逸凡,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转型及其合规要素识别——基于典型城市低碳发展转型比较研究,改革与战略. 2021,37(03)


阅读105
分享